粉刺生成性與非粉刺生成性:解碼護膚品標籤

當您在選購新的護膚產品時,您可能已經注意到 護膚品標籤 上顯眼地標示著「粉刺生成性」(comedogenic)和「非粉刺生成性」(non-comedogenic)等字眼。這些字詞似乎很重要,特別是如果您擔心粉刺或有 易生粉刺的皮膚 。但 粉刺生成性究竟是什麼意思? 您應該對這些聲明有多大的信心?本指南將幫助您解讀這些常見術語,了解它們的重要性,並學習如何超越標籤,尋找真正 不易致粉刺 的選擇,或許可以藉助 線上成分分析工具

定義「粉刺生成性」:它實際上是什麼意思?

讓我們從 了解粉刺生成性 的基礎知識開始。

「粉刺」(Comedo)的起源與含義

術語「粉刺生成性」(comedogenic)源自「粉刺」(comedo,複數:comedones),這是醫學術語,指的是主要的痤瘡病灶——本質上是堵塞的毛孔。粉刺可以表現為:

  • 黑頭粉刺(開放性粉刺): 毛孔開放於皮膚表面,其中滯留的皮脂和皮膚細胞氧化變黑。
  • 白頭粉刺(封閉性粉刺): 毛孔堵塞在皮膚表面之下,呈現為小的、膚色或白色的隆起。

粉刺生成性成分如何導致毛孔堵塞

因此,如果一種成分被標記為「粉刺生成性」,這意味著它有可能堵塞毛孔並導致這些粉刺的形成。 粉刺生成性成分 是指當塗抹在皮膚上時,可能會增加 毛孔阻塞的潛力 的物質,從而導致易感人群出現粉刺。

Illustration of a clogged pore (comedo) vs. a healthy one.

了解「非粉刺生成性」:一種「更安全」的說法

另一方面,「非粉刺生成性」意味著什麼?

此標籤對產品配方的暗示

「非粉刺生成性」標籤表明,該產品經過特殊配製,避免使用已知的 粉刺生成性成分 ,這些成分很可能堵塞毛孔。其目的是提供一種不太可能引起或加劇痤瘡的產品,使其成為那些關心 毛孔堵塞 的人的理論上更安全的選擇。許多使用者專門尋找 非粉刺生成性檢查工具 或帶有此標籤的產品。

為什麼它是針對痘痘肌或油性肌膚產品的熱門聲明

您會經常在針對油性或 痘痘肌 人群銷售的產品上看到「非粉刺生成性」的聲明。這是因為這些皮膚類型自然更容易發生毛孔堵塞,而 不易致粉刺 的配方非常受歡迎。

粉刺生成性等級:將成分評級從 0 到 5

為了提供一定程度的標準化,開發了 粉刺生成性等級 ,以評估單個成分的 毛孔阻塞的潛力

等級如何運作以及數字的含義

此等級通常範圍從 0 到 5:

  • 0: 非粉刺生成性(不應堵塞毛孔)
  • 1: 輕微粉刺生成性
  • 2: 中度低粉刺生成性
  • 3: 中度粉刺生成性
  • 4: 相當高粉刺生成性
  • 5: 高度粉刺生成性(非常可能堵塞毛孔)

Comedogenic scale rating from 0 (non) to 5 (highly).

不同等級成分的範例

例如,乳木果油等成分可能被評為較低(0-2),而肉豆蔻酸異丙酯通常被評為較高(3-5)。但是,這些評級不是絕對的,並且可能因不同來源而異。

「非粉刺生成性」標籤和等級的局限性

雖然作為起點很有幫助,但重要的是要了解「非粉刺生成性」等 標籤的局限性 以及 粉刺生成性等級 本身。 非粉刺生成性產品總是安全的嗎? 不一定。

缺乏嚴格的監管和標準化測試

術語「非粉刺生成性」並未受到 FDA 等機構的嚴格監管。沒有強制所有產品都必須通過的標準化測試才能宣稱此聲明。 如何測試粉刺生成性? 最初的測試通常涉及將濃縮成分應用於兔子耳朵,這並不能完美地複製人類面部皮膚。

個人皮膚差異和反應

皮膚護理是高度個人化的。堵塞一個人的毛孔的成分可能對另一個人來說完全沒問題,反之亦然。您獨特的皮膚化學性質、敏感性和現有狀況都起著巨大的作用。

配方是關鍵:整個產品比單一成分更重要

產品的整體 產品配方 比單一成分的評級重要得多。成分如何相互作用、它們的濃度以及產品的基底都會影響其對皮膚的實際效果。產品可能包含低評級的粉刺生成性成分,但其配方方式使其不會引起問題,或者相反,「非粉刺生成性」產品可能由於其他因素或敏感性而仍然引起粉刺。

成分濃度並不總是考慮在內

粉刺生成性等級通常以純淨、濃縮的形式對成分進行評級。但是,在最終產品中,該成分的濃度可能非常低,從而可能降低其 毛孔阻塞的潛力

如何真正選擇產品:超越標籤

因此,如果標籤不是萬無一失的,那麼精明的消費者該怎麼做? 什麼更重要:標籤還是成分? 絕對是成分。

優先了解您自己的皮膚類型和觸發因素

了解您的皮膚。過去它對哪些成分產生了負面反應?您的主要疑慮是什麼(例如,油性、黑頭粉刺、發炎性痤瘡)?

仔細檢查完整的成分列表(不要只相信標籤!)

這是最關鍵的一步。將產品翻過來,閱讀 INCI(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法)列表。尋找已知的刺激物或 粉刺生成性成分 在列表中的位置是否靠前。

利用 成分檢查護膚工具 進行更深入的分析

手動研究每一種成分既繁瑣又耗時。這就是 成分檢查護膚 工具(例如我們的 成分分析平台 提供的工具)變得非常有價值的地方。您可以貼上完整的 成分列表 ,根據可用數據快速分析潛在的問題成分,本質上是充當您個人的 非粉刺生成性檢查工具 等。

Comparing "Non-Comedogenic" label with ingredient checker.

貼膚測試仍然至關重要

無論標籤上寫什麼或 成分篩查 建議如何,在將新產品應用於整個臉部之前,始終在小而不顯眼的皮膚區域 進行 數天 的貼膚測試。

標籤作為指南,成分作為真理:做出明智的選擇

「粉刺生成性」和「非粉刺生成性」 護膚品標籤 可以作為一個非常籠統的起點,但它們遠非最終定論。 了解粉刺生成性 涉及認識到這些聲明和 粉刺生成性等級 的局限性。

真正的力量在於超越行銷,仔細檢查完整的 成分列表 。透過熟悉常見的 粉刺生成性成分 、了解您自己的皮膚以及利用 線上毛孔堵塞分析工具 等工具,您可以做出真正明智的選擇,並找到有助於您實現清潔皮膚目標的產品,因為它們對 來說是真正 不易致粉刺 的。

您是否依賴「非粉刺生成性」標籤?在評論中分享您的經驗!

關於粉刺生成性與非粉刺生成性聲明的常見問題解答

讓我們澄清一些常見的混淆:

問題 1:如果產品上標示「非粉刺生成性」,是否意味著 100% 保證不會引起粉刺?

不,很遺憾。雖然這表明製造商已將其配製為不太可能堵塞毛孔,但這並非萬無一失的保證。個人皮膚反應以及缺乏嚴格的監管意味著「非粉刺生成性」產品仍然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問題。務必 檢查完整的成分列表 以便更全面地評估。

問題 2:「天然」或「有機」產品是否自動具有非粉刺生成性?

完全不是。許多天然成分,如椰子油或可可脂,對某些人來說是已知的高度 粉刺生成性成分 。「天然」或「有機」是指成分的來源或耕作方法,不一定是指它們的 致粉刺性

問題 3:最初如何確定粉刺生成性評級?

如何測試粉刺生成性? 最初的 粉刺生成性等級 評級通常基於以下研究:將濃縮形式的成分應用於比人類皮膚更敏感的兔子耳朵,或有時應用於人類背部。當推斷到複雜產品 產品配方 中的人類面部皮膚時,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。

問題 4:單一的粉刺生成性成分是否會使整個產品對我來說都是不好的?

這取決於成分的粉刺生成性評級、其在產品中的濃度(它在 成分列表 中的位置是否靠前?)、整體配方以及您個人皮膚的敏感性。大量存在的高度粉刺生成性成分對於 痘痘肌 來說當然是一個危險信號。 徹底的成分檢查 可以幫助您權衡這些因素。

問題 5:什麼更重要:「非粉刺生成性」標籤還是實際的成分列表?

什麼更重要:標籤還是成分? 實際的 成分列表 遠比標籤重要。標籤是一種行銷聲明,而成分列表提供了評估產品 不易致粉刺 潛力的事實依據。使用我們的 成分檢查工具 等工具來分析列表。